词典 干谒 干谒的意思
gān

干谒
简体
拼音 gān yè
注音 ㄍㄢ 一ㄝˋ

干谒的意思

干谒 [gān yè]

(1) 为某种目的而求见地位高的人

(弟道约)好以荣利干谒,乞丐不己,多为人所笑弄。——《北史·郦道元传》
以兹误生理,独耻事干谒。——· 杜甫《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》
seek to interview with requests for favor

干谒 引证解释

⒈ 对人有所求而请见。

《北史·郦道元传》:“﹝弟道约﹞好以荣利干謁,乞丐不已。”
唐杜甫《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》:“以兹悟生理,独耻事干謁。”
宋欧阳修《论举馆阁札子》:“士子奔竞者多,至有偷窃他人文字干謁权贵,以求荐举。”
清蒲松龄《聊斋志异·神女》:“虽属大僚通家,而未尝有所干謁。”
朱执信《<德国社会革命家小传>序言》:“三十年来,社会革命家时有干謁卿相与坚相结纳者,是非诚与之,其策畧有不得不然者。”


国语词典

干谒 [gān yè]

为谋求禄位而请见当权的人。


干谒(gān yè)近音词(3个)

干谒造句

1.于是干谒不行,孤寒吐气,簠簋之风,为之一变。

2.柳永的干谒之作,也因为鲜活的都市叙述不胫而走,由官府到市井,远播边陲和异国。

3.他们二人在干谒时段上有长短差异,在对干谒结果的认识上亦有所不同,但他们事干谒时都承受着巨大的心理负荷,然而无论怎样李白和杜甫在入仕心态上都是积极的。

4.唐代的荐举制度和荐举风气是文人干谒活动兴盛的重要诱因。

5.汪景祺前往探访,乘机投书干谒年羹尧,做了年羹尧的临时幕客。

6.以荐贤为“至公之道”的社会观念为文人干谒行为提供了重要的心理前提;荐举之现实影响力增强了干谒行为的必要性。

7.这种人格现象集中地反映在投献、干谒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相关文学作品中。

8.唐代文学的新变与当时盛行的文人干谒风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。

拓展查询

干谒是什么意思 干谒读音 怎么读 干谒,拼音是gān yè,干谒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干谒造句子